這個要看所在城市了,有的城市是按照套內面積計算,比如重慶,但是絕大部分還是按照建筑面積算的。不過19年中的時候有不少城市出政策,新開發項目會按照套內面積計算。
重慶是按使用面積賣房,重慶的房子現在是按照套內面積來賣的,不過有一些區縣還是按照建面賣的。
一般高層的得房率都在80%左右,也就是說有20%的公攤面積。假設你買了一套100平米高層住宅,拿房時實得面積只有80平米左右,原本看似面積夠大的房子,瞬間就擠了。100萬的房子,20萬是在給公攤面積買單。
電梯井、管道井、樓梯間、設備間、保安室、變電室、過道走廊、公共門廳、垃圾道、共用墻體。這是什么鬼呢?赤裸裸的壓榨消費者,我們拿錢買的是自己居住的房屋,買的是自己的室內面積和產權,這些必須通道怎么強加在消費者身上。
公攤面積的問題
最主要要弄清楚幾個最基本的概念(及術語的定義)。弄清楚了基本就會明白在現有條件下,兩種計算方法沒有實質上的區別。
1、居住規劃用地面積及拿地價。
2、控規要求的各類指標(容積率是重點),國家最新的《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》又對容積率及建筑限高做了嚴格的規定。
3、計入容積率面積包括哪些部分。
4、公共分攤面積包括那一部分。
都了解了就會發現,公共分攤這一部分的面積是要計算容積率的,既占用土地成本及銀行利息等各種支出。如果在售賣的時候僅按套內面積計算,為保證盈利,那么開發商會將其他支出攤入單價,造成單價上漲。
比如一個戶型 100平方米其中20平方米公攤,單價1萬,總價100萬。如果這時候突然下個文,要按照套內面積賣房;大概率會變成:80平方米戶型,單價1.25萬,總價100萬;暨單價上漲,總價基本不變保證盈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