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爸爸”對于每一個人而言,都是一個十分值得尊重的稱謂。在稚嫩的孩童心目中,爸爸就是那個無所不能的超人。
他們會不費吹灰之力將自己扛在肩上,也會在自己需要幫助時及時趕到,爸爸就是孩子們崇拜的超級英雄。
但是大家知道嗎?“爸爸”的稱呼有很多種,并且每一種稱呼都具有歷史性?;蛟S很多人都曾經天真的認為,爸爸一詞是舶來品。
實際上早在“三國”之前,爸爸的稱呼便已經存在。三國時期魏張揖編撰的《廣雅》中,就曾記錄過“爸爸”的含義。
據《廣雅·釋親》記載:“爸者,父親之轉”、“媽,母也”,可見在三國之前,爸媽的叫法就已經存在了。
隨著朝代更迭與時代變遷,爸爸的稱呼曾幾經更易。在古代社會,爹、爺、父親、爸爸,曾在不同民族、時代中廣為流傳。
事實上少數民族對爸爸的稱呼,可以用多種多樣來形容。比如,滿族人管自己的爸爸叫“阿瑪”,管媽媽叫“額娘”。
這一點在清宮戲中較為常見,朝鮮族人則將爸爸稱為“阿爸幾”,媽媽則可以叫做“阿媽尼”。
經過筆者追根溯源的查閱資料后,了解到爹、娘才是國人對父母的傳統叫法。
在清朝滅亡之后,爹、娘的稱呼,經被爸爸、媽媽所代替,但是大家一定要清楚,“爹”和“爸”這兩種稱呼,實際上存在著本質區別。
第二、“爹”和“爸”的區別“爹”和“爸”是特別有厚重感的漢字,雖然從表意上來看都是指代父親,但是從漢字角度上來講,這兩個字卻存在著非常大的區別。
最基本的便是表意、詞性皆不同,在現代社會中雖然爸爸的稱呼,已經廣為流傳并基本定型,但是叫爹的也大有人在。
時至今日,在南方的廣大地區,依然可以聽到爹、爺的稱謂。這里面所說的“爺”并非是父親的爸爸,而是對父親的直接稱呼。
北朝民歌《木蘭辭》中,就曾有過比較明確的記載,并且都體現在了詩文中:
“昨夜見軍帖,可汗大點兵,軍書十二卷,卷卷有爺名。阿爺無大兒,木蘭無長兄,愿為市鞍馬,從此替爺征?!?/p>
這首民歌中的“爺”,實際上就是指代木蘭的父親,當時的人們,習慣性地將父親稱作“爺”。
1.“爹”字的含義
在古代社會中“爹”字,表示擁有多個子女的父親。因為從造字法上來看,“爹”字上面一個父字,下面一個多少的多字指代多個子女。
當“父”與“多”聯合起來,就表示有多個子女的父親。一般情況下,由于古代沒有計劃生育,所以生十幾個孩子都不成問題。
從嚴格意義上來講,“爹”字的造字技巧和“侈”十分類似,“侈”一個單立人加一個多字。
按照古人的說法,“單立人”指“主人”,而“多”則是指一群隨從?!叭恕迸c“多”表示“主人外出時帶有多個隨從”,可以代指一位父親外出時有多個子女隨行。
2.“爸”字的內涵
“爸”字的本意為,子女跟隨在身邊,據史料記載:“爸,父也”,爸字上面一個父、下面一個“巴”。
父指父親,而“巴”字則有“附著”、“黏著”之意?!案浮迸c“巴”聯合起來的寓意,表示孩子附著在父親身上,引申為跟隨在父親身旁。
爸爸的稱呼在民國時期十分時髦,很多出國留學的人由于受西方思想的影響,都認為爸爸是一種既親切又稱呼的稱呼。
當他們回國之后,紛紛用爸爸取代了爹的稱呼,并且一直延續到了現代社會。當然也不能排除一些地區,時至今日依然管父親叫爹的現象。
在南方一些地區,父親的稱呼有很多,阿伯、阿公、阿爹、爹、大等,其實都是代指自己的父親。
當然,在東北農村地區由于風俗習慣的影響,還會稱呼自己的父親為大爺或叔叔。雖然爸爸的稱呼千奇百怪,但是卻都是代指自己的父親。
結 語爸爸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一個山,同時也是自己心靈深處的一道脊梁。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,在孩子心目中爸爸的形象非常高大。
作為一個父親應該承擔起家庭責任,只有這樣才能為孩子做出合格的榜樣,并且讓孩子成為一個懂得付出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