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改革開放之初,我國經濟是靠承接外來產業轉移、扮演世界工廠角色發展起來的。承接的外來產業大都是勞動密集型、附加值很低、集中在加工制造環節的產業。各地大干快上,形成強大的產能。
這種發展模式發揮作用的條件是國際經濟形勢向好,對這些產業的產品有大量需求,加之我們的勞動力便宜、資源能源便宜,雖然產能巨大,但同國際國內市場需求處于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。
然而,保持多年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如今已不適應世界需求結構的提升,不適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發達國家經濟回歸實體經濟、回歸制造業以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態勢。換言之,既有產能與相對萎縮的需求不匹配,需求提升了,而供給卻沒有提升。
2、產能過剩也來自一些地方政府的不恰當行為。一些地方政府官員有意無意地追求短時間內具有顯著效果的政績,甚至搞大拆大建,但對于能夠提升經濟實力的實體經濟、先進制造業、創新活動等卻重視不夠。
擴展資料:
中國鋼鐵協會副秘書長戚向東對判定行業嚴重過剩給出了六項指標:
1、產品庫存持續急劇上升,銷售呈現停滯狀態;
2、產銷率大幅下降,供求關系嚴重失衡;
3、產品價格大幅度回落,長期處于成本線以下;
4、行業出現大面積的企業虧損,企業被迫舉債經營;
5、一批企業相繼倒閉或破產;
6、進口嚴重受阻,出口不計成本,國際貿易摩擦頻繁發生。
他認為,如果以上六項指標在相對較長時間同時存在,就說明產品已經出現嚴重過剩。與前一種判斷所不同的是,戚向東所指的是嚴重過剩時的狀況,因此考慮的因素更加全面。
參考資料來源:人民網——人民日報新知新覺:產能過剩的成因與化解之道
本身對經濟不太了解,就從老百姓的九游去談一下這個話題,我認為產能過剩出現的原因供需出現的失衡。
我是一個80后,我的成長見證了祖國經濟的騰飛,小的時候物質還比較貧瘠,那個時候家里還用過糧票,這說明我們確實還很貧困,但那樣貧困的一個環境之下也蘊藏著巨大的商機,有一個巨大的需求市場等待著人們去開放,后來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經濟發展,所有的城市都在搞經濟建設,各種工廠建起來了,那個時候物質條件也越來越豐富,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,所有的人都有工作,一下子整個社會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,所有的事情都在向上升發著,就連那些做生意的人可能不需要什么經濟頭腦,只要你隨便做點什么就能夠掙錢,原因在這擺著呢,這里有巨大的需求,因為那是個物質匱乏的年代。
然而隨著經濟基礎的逐漸提升,人們都物質生活出現了很大的改變,我們越來越富有了,工資越來越高了,房子越來越寬敞了,所穿的衣服也越來越漂亮了,吃東西越來越好了,這些都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,但是這也意味著之前的需求也逐漸的下降,不是一塊沒有人分的蛋糕了,而是這塊蛋糕已經被分的差不多,繼續發展肯定會有一些產業出現過剩的情況,比如說人通過這么多年的努力都已經買上房子了,所以房地產行業可能就會發展緩慢,而房地產發展的緩慢又影響了鋼材以及建筑材料的疲軟,這一系列的影響下來逐漸就會出現產能過剩,可能在這里有人會說可以進行出口,沒錯,我們可以出口,但出口的量不會太大,因為其他進口國家也會優先本國生產的商品。
綜上所述,中國產能過剩的最主要原因是供需已經失衡了,巨大的市場空缺早已經被填滿。